除尘 吸尘 少产尘 降尘“神器”成地铁工地“标配”
发布时间:2017-08-23 14:20:58
洗车槽为车辆进行清洗之后,方能开出工地;暂时没有进行施工的裸土,要全部进行覆盖;围挡喷淋设备为工地穿上水雾“防尘衣”……
作为我区城市交通建设工程中的“龙头”项目,地铁3号线新都段的建设牵动人心。为了能让地铁早日通车,施工人员们夜以继日,干得热火朝天。但如此大的建设体量,如何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降尘抑尘,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成为群众关心的话题。
近日,记者来到建设中的地铁3号线工地,对工地采取的环保降尘措施一探究竟。记者了解到,像喷淋系统、湿喷工艺、自动洗车槽、雾炮器等环保设施设备及工艺,已成为各个地铁标段工地的“标配”。
洗车槽+安全网   除尘又穿“防尘衣”
运渣车、水泥罐装车等运输车辆是进出地铁工地的“常客”。为确保车辆出工地时能“一尘不染”,地铁工地上都安装上了自动洗车装置。
记者在地铁建设工地上看到,在距工地出口不远处,几名工人正等待着车辆的到来。只见数米长的自动洗车槽,两块黄色相间的挡板立在两侧,地面铺着由多块过滤筛网构成的支架。车辆停在洗车槽的中间,一名工人立马按下开关,水从地面冲出,车轮外侧、内侧以及车底部都被清洗干净。
“退一点、退一点……”工作人员一边朝车辆司机大喊,一边将手往后扬,示意司机将车往后挪一点,货车两个轮胎之间还夹了点泥巴。随后工人拿着高压水枪对准车身和轮胎进行冲洗,确保车辆轮子携带的泥土被稀释。
不到5分钟,洗干净的运输车辆开到工地大门,门口地面上除了留下两条水印,不见任何泥土踪影,等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才对车辆放行。
“冲洗下来的泥水进入预先设置好的沉淀池进行过滤沉淀,一方面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另一方面避免淤泥堵塞市政雨水管道。”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自动洗车槽用于对开出工地的车辆进行泥土清洗外,为防止工地上的裸土造成扬尘污染,工地内的积存裸土全部穿上了黑色“外衣”—安全网。“安全网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扬尘。”该工作人员表示,裸土覆盖不仅能有效控制工地扬尘,防治大气污染,也有利于提升工地内部管理质量。
场内洒水除尘
喷淋设备   为工地装上“吸尘器”
在地铁工地上,一排会喷水的蓝色围挡格外引人注目,喷出的水雾就像给工地罩上一层“仙气”,施工产生的扬尘都被阻隔开来。
记者亲身感受了一下喷淋系统开启后的盛况:上百个喷头在上百米长的工地基坑旁同时喷出白色水雾,每个喷头均能覆盖较大范围,难见扬尘踪迹,就像给工地穿上一件“吸尘器”。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喷淋系统通过过滤加压,使水进入喷淋管网,通过主管网进入喷淋集管,利用雾化喷嘴喷出雾状水,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和杂质,降尘效果较为明显。早中晚可视工地施工和出土情况,灵活增加开启次数,确保扬尘不出工地。而且还设有计时器,能自动控制喷雾时间。
当然,地铁工地喷雾神器可不止有这一个。除开围挡上喷淋系统外,工地上还配有雾炮器,它们可将水雾化成10至150微米大小的水雾颗粒,喷洒距离可达上百米远、数十米高,夏天能对工地起到降尘降温的作用。“通过扬尘检测设备检查,当工地扬尘指数超标时,就是雾炮器发威之时。”该工作人员表示,雾炮器在扬尘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目前正在全线推广使用。
雾炮器和围挡喷淋设备可作用于基坑作业区、出土区、围挡外人行道等,基本覆盖了工地产生灰尘的区域。
自动洗车槽及沉淀池
干喷变湿喷   大大降低产尘量
除各类降尘设备大发神威外,施工技术的提升对于降尘抑尘同样非常重要。
“我们针对不同工地的不同情况,从细节入手,从各个操作环节入手,做好扬尘治理。”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在基坑开挖时,通过强化桩间网喷防尘措施,取消地铁基坑桩间网喷“干喷”工艺,全面采用“湿喷”工艺作业。“干式喷射混凝土工艺产尘量高,对于环境危害大,而湿喷工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在喷射混凝土过程中,采用篷布对作业面进行遮挡,实行封闭作业。同时桩间网喷过程中采取周边洒水,有效保证了扬尘的控制。“降尘率达90%以上。”
同时加强盾构同步注浆防尘措施。记者在现场看到,盾构施工同步注浆的浆液均建立了密封的拌和站,拌和站设置了密封篷,增加了喷淋降尘、降噪设施;现场设立专职管理人员,作业时进行密封管理,避免了拌和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另外,同步注浆所用的碎石、砂在使用前均进行了洒水降尘处理,从材料源头进一步控制扬尘的产生。
在站后工程中,隔墙砌筑、墙体抹灰施工所使用的砂浆均为预拌砂浆,在施工现场加水搅拌,拌和点在各地下车站站内楼梯间内集中设置,拌和机具使用防护罩密封,对拌和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烟尘,采用加湿风扇等进一步降尘处理,有效控制了砂浆拌和及使用过程中扬尘的产生。
此外,工地还要求严格执行“成都市建设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十条例”,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不准现场堆放未覆盖的裸土。
裸土覆盖
浏览量:3909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赖涛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