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一名抗日英雄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7-09-01 15:58:00
新都一中老校区校园里的王铭章将军塑像
9 月1 日,是新都一中新校区正式启用的日子,而79 年前也就是1938年的这一天,也是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安葬在新都铭章墓园的日子。新都一中是四川成都很有知名度的重点中学,这里人才辈出,超女李宇春就是这所中学毕业的,还有奥赛冠军康永君、何东军。但现在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所中学之前的名字叫私立铭章中学,是一所私人捐助修建的中学。
王铭章将军
家境贫寒走上革命道路
王铭章(1893——1938)是新都泰兴场人,家境贫寒,父母又相继早逝,兄妹三人相依为命,度日艰难,幸有族叔祖王心田的资助,学业刻苦的王铭章得以维持学业,12 岁考入成都新都县立高等学校,16 岁考进四川陆军小学五期。
年轻的王铭章在四川陆军小学迎来1911 年,这一年,四川成为了全中国的聚焦点,川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直接埋葬了大清王朝,王铭章参加了四川保路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后参加了二次讨袁战争,经过二十余年的沙场征杀,从刘存厚部手下的一个排长一直升到川军第122 师师长。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王铭章所在的川军无日不战,先后与袁世凯打、后来又是川滇内战,川黔内战……在长年的征伐中王铭章陷入迷惘,激情不再燃烧。
七七事变的枪声响起,举国哗然,王铭章将军请缨抗日,他要率他的川军站在抗日第一前线,让国人知道,四川虽是大后方,但抗日,蜀汉的汉子要站在第一线,和日本鬼子死嗑。
至今仍有人质疑当时川军的战斗力,的确,当时王铭章所率的122师只是一支杂牌军,所部衣衫不整,装备破旧,而长年征战也让大多袍哥人家出身的川军们一身江湖匪气,而且贼精,俗称老油条。
最初各界以为川军出川抗日,也不过就是打打酱油,没人指望他们能派上大用场。但王铭章和他的川军告诉国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每一个川军绝不“拉稀摆带”。

王道纲老人深情凝望父亲的墓碑
喋血腾县成就台儿庄大捷
1937 年9 月12 日,王铭章在德阳驻地慷慨誓师。王铭章所在之第四十一军与四十五军、四十七军编为第一纵队(后改称二十二集团军)。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山东。
未来得及作休整,徐州会战打开,122师奉命赶赴山东战场,驻守腾县。在腾县,王铭章被任命为第41 军前线总指挥,指挥122、124 师坚守腾县。名义上虽有两个师的指挥权,但实际上只有122、124、127 三个师部警卫连及其它警察保安部队,不到三千人。而122 师出川后,立即投入晋东抗日一线,与日军作战两个星期,一个师伤亡过半。
在腾县,王铭章面对的劲敌则是集结近万人的日军。日军想以强大的兵力优势,瞬间攻占腾县。但结果他们在腾县遇到了“硬骨头”。
王铭章率三千杂牌军,在万余日军的进攻下,坚守了四天。四天后日军破城,王铭章将军率部指挥进行巷战,在巷战中身中七弹,为国英勇献身。坚守腾县孤城的三千男儿除17 人突围外,全部壮烈牺牲。
经此两役,当初王铭章率领的122 师八千川军子弟,基本打光,血洒抗日疆场,马革裹尸。就是这四天宝贵时间,为徐州一带的中国军队集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中国军队在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重创日军两个精锐师团,歼敌二万余人,取得了中国正面抗日战场最大的一场军事胜利——台儿庄大捷。
战后,此次会战的最高指挥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王铭章指挥的腾县保卫战,“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台儿庄战役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此后,中国军队信念更加坚定:“抗战必胜。”
30 万川军出川抗战不到一年,死伤者达18 万。王铭章将军的灵枢经武汉、重庆运回四川成都,而新一批的四川青壮年正沿着这条路前往抗日前线,依旧抱着决死抗战之心,倭寇一日不除,则一日不返川地。
王铭章将军灵枢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均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毛主席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给予王铭章将军高度评价。
1938 年9 月1 日,在新都西门外川陕公路一侧新建墓园举行葬礼,王铭章从此安息于此。
1984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将军为革命烈士,民政部为其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2014 年,王铭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战死沙场军装上留7个枪眼
王铭章将军殉国后,其警卫副官李少昆含泪将其草草掩埋,便乘夜幕潜回临城总部汇报。几日后,李少昆等3 人奉命返滕寻找王将军遗体。他们来到西城门外,见日伪戒备森严,一连几日难以接近城壕。正当他们焦急万分时,偶遇城郊农民刘兆福。刘兆福听说寻找王将军尸体,很愿意竭力帮助。其后,刘兆福介绍李少昆等结识了城里的王姓泥瓦工,王又通过关系与县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经过七八天的秘密活动,终于制定出寻找、抢运王将军遗体的稳妥计划。4 月初,在红十字会人员的引导下,5 个农民打扮的人来到西门外城壕边。李少昆找到暗记,轻轻扒开土,遗体露出。经仔细察看、辨认,确系王将军后,几个人立刻用席子将遗体裹住,由刘兆福等人用小车连夜送往徐州总部。后王将军遗体被转运武汉。
据王铭章的三子王道纲回忆说,“1938年3 月17 日晚上,听说滕县失守,父亲阵亡,开始觉得“只是一个谣言”,也没有办法核实。第二天,收听广播,才正式知道了这个消息,全家人哭成一团。”
大概半年多后,王铭章的遗体从前线运回成都。王道纲说他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当时的棺椁已经密闭,不允许打开。他记得,棺椁的后面,有一个玻璃罩子做成的透明匣子,父亲的军装穿在一个木头人上面,供大家悼念。上面有7 个弹孔,血迹斑斑,是被日军用机枪打的。”
“战争就是求正义,难免要牺牲很多人。”王道纲说,父亲为了国家而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十分悲壮。
将军殉国家属遵嘱捐建学校
1937 年,川军将领王铭章率122 师八千蜀汉男儿出川抗日,临行前再三咛嘱夫人“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用事业”。“我很有决心在新都办一所学校,为家乡谋利”。
王铭章殉国时,其5 个子女最小的不满一岁,最大的也只有13 岁。担负着抚养遗孤的两位夫人周华玉和叶亚华决定遵照其遗愿,捐出德阳、绵竹、郫县、新都等地田产613.6 亩、所收租谷859.63石以及1.2 万银元的抚恤金,建立“私立铭章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新都一中前身。
为秉承将军的遗志,1941 年3 月学校正式开始筹办,成立了校董事会,由将军遗孀周华玉为名誉董事长,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任董事长(也是私立树德中学董事长)。校址确定在王铭章墓园对面,定名为“私立铭章中学”(即新都一中老校区所在地址)。
1941 年上半年,校舍开始动工建设,连年兴建,到1944 年7 月铭章中学已经有相当规模——占地共八十五亩,房舍一百六十六间,其中教学用房七十一间,生活用房九十五间。虽然简陋,但很实用。
私立铭章中学的校舍,以青砖大瓦房、冬暖夏凉茅草厚重草屋为主体,土坪篮球场平整坦荡,以凝重的风貌问世。
当时校园教师内悬将军及夫人像,学生课前,都要向将军和夫人像行礼。当时成都地区的中等学校,是没有男女合校的。为便于抗战将士子女入学,铭章中学同时招收男女生。
1941 年下半年,铭章中学开始在成都、新都招生。当年9 月,私立铭章中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王铭章的堂弟、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王章树担任首任校长。1950 年,学校由新都县政府接管成为公办学校,这9 年间,铭章中学共招收学生2200 多人。在战争烽火中,为有志之士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新都一中原校长王信道曾是铭章中学男高六班学生,在王信道记忆中,这个远离喧嚣犹如山水画般的校园,“当时条件很简陋,没有水泥路面,没有电灯,但那时学生很刻苦。每张桌子左前方都放了一盏煤油灯,每天晚上,我们都在昏暗的灯光下挑灯夜战。”王信道说,由于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当时省内很多学生都慕名报考该校。
在新都一中老校区行知楼旁,有一处名为“铭园”的花园,在一条两旁种满芭蕉树的小径尽头,竖立着王铭章的半身铜像。2005 年9 月,为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这座铜像在此落成。当时,王铭章的遗孀、97 岁的王叶亚华专门从台湾赶来,参加揭幕仪式。
时隔多年,当时的校方负责人仍记得王叶亚华从轮椅上缓缓走下,双手抚摸铜像时的场景,“她亲手揭开盖在铜像上的红纱,鞠了三个躬,一边看着铜像,一边擦着眼泪。”
在这位负责人的印象中,这是王叶亚华唯一一次来到这所她和家人创办的学校。“老人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我们能感受到她对铭章将军的怀念,铭章将军的爱国精神也一直是我们学校的校魂之一。”
2012 年8 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正者无敌》,让演员陈宝国再次大红大紫,因为这位艺术家成功塑造了英勇不屈的抗日将军冯占魁。
电视剧热播后,成都市的老百姓纷纷于双休日到新都区桂湖公园侧森林广场内的王铭章墓去拜谒祭奠。
熟知王铭章将军的都知道,陈宝国演的冯占魁其原型就是王铭章将军。
让历史告诉未来,在新都一中开始她新的历史的日子,我们祭奠铭章将军,回溯那段烽火岁月,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忆。
浏览量:4141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宇
编辑: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