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2017年为民办实事十大优秀民生项目”第五站
发布时间:2018-01-30 10:07:58
研讨会
政校企三方研讨会
新都区就业局党支部与西南石油大学双创中心党支部开展联创联建,开启校地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作为2017年十大为民办实事优秀项目之一,2017年,我区校企合作成绩再创辉煌。过去一年,区就业局注重与高校、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动校、地、企深入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切入点,以做好新时期就业创业工作为落脚点,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
截至2017年12月,全区享受创业补贴人数161人,发放补贴资金170万元,带动就业2808人,实现了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共赢。
扶创业者“上马”还要再送一程
西南石油大学在读博士生刘小军,曾在斯伦贝谢、贝克休斯等大型外企工作。在外人看来,外企的就业坏境不可谓不优越,但是得到区就业局提供的“一对一”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后,刘小军毅然辞职,成立了成都油申钰通油田技术有限公司。
“作为区里的重点孵化项目,区就业局为我们企业提供了‘一对一’的指导服务的导师,并在省、市相关创业指导补贴基础上,再按区上的标准给予配套补贴。”刘小军说,区就业局“扶你上马,还要再送一程”的精准帮扶,为像他这样的创业青年提供了一张筑梦温床。
据刘小军介绍,公司成立不足一年,产值已达到300万元。公司目前拥有技术及研发人员11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5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3名。公司还拥有专利所有权两项,正在研发多项新产品。
刘小军说,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于人才,我区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为我区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
“创业并非一时冲动,需要持久的坚持,更需要一双‘慧眼’帮助我答疑解惑。”刘小军所提到的“慧眼”,就是区就业局为他提供的“一对一”指导服务。
“包括项目选择、相关企业沟通等,都是在区就业局帮助下完成的。”刘小军表示,因为新都区良好的政策保障,他对创业更具底气和信心。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为在校创业大学生提供服务,去年以来,区就业局联合西南石油大学先后举办创业讲座9场,现场指导26次,协助学生创业团队申报创业补贴110万元。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就业局对成都会当网络科技等4个学生创业项目,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推动项目快速发展。目前,这4个项目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16个,年产值达到2600余万元。
对话区就业局
记者:在过去,我区的校企之间缺乏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区就业局负责人:在以前,企业普遍缺乏了解高校的渠道,是校企之间缺乏合作的主要原因。
以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和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科伦一直以为西南石油大学这类工科类高校专业设置与医贸公司需求不匹配,因此招才引智的重点都放在了医学类高校。
记者:政府为校企之间搭建的平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区就业局负责人:通过政府搭建沟通平台后,企业对我区各项扶持政策及高校人才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会让企业将引才重点放在区内高校,实现区内丰富的产业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对接,有效推动全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区地方产业特色和创业企业实际情况,我局精准梳理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设置与我区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校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搭建人才输送渠道。
记者:这样的平台搭建之后,去年一年的成效如何?
区就业局负责人:2017年以来,全区共举办专场招聘会46场,吸引4.23万余人进场参加招聘求职,其中有1000余名西南石油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新都就业创业。此外,我局还深入高校、企业进行专项调研,收集行业发展难题,并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累计发放问卷1668份,形成调研报告7份。
同时,我区着力打造了就业见习基地,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实习,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并推动行业发展。目前,我区已建成见习基地13家,今年共发放补贴资金6.96万元。
记者:在所有目光都聚焦校企合作时,我区就业局是怎样实行平台共建的?
区就业局负责人:我们与西南石油大学双创中心共建了“新都区创新创业学院”,为区内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搭建创业培训和实践的平台;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学生立足岗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且充分发挥创业园区孵化作用,建设了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等省级创业园区。此外,我们还与西南石油大学连续两届共同承办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工作做实是关键。2016年以来,我区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竞争性平台上累计获得金奖13项,1335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累计创办企业186家,创造就业岗位1800多个。
浏览量:4380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正川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