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新都老旧小区实现有机更新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9-02-15 10:20:06
治理后的“五四”小区
老旧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的“神经末梢”,经历了城市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烦恼。助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为城市发展补短板、添动力,是让居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举。
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起老旧院落治理的新力量,让院落由乱到治,让院落如家,邻里和睦,让居民拥有满满的获得感?新都给出了提升院落品质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双重注解。
1月21日,人民日报以《四川成都以党建引领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脏乱差”变成“美加净”》为题,报道了新都“五四”小区治理成效。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4分钟报道了《成都: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其中,用1分零9秒介绍了新都五四小区拆掉9个院落围墙、更新老旧院落的故事。
自成都市社区治理大会后,我区对准老旧城区更新难的问题,选取了“五四”小区作为先行示范治理区域,突出党建为引领,“两拆一增”为突破,健全公服配套为重点,环境综合整治为关键,让老旧小区转变为居民放心、舒心、同心的“三心”宜居社区。
党建引领治乱象
让居民放心
漫步在修葺一新的“五四”小区,只见树木葱郁,映衬着干净漂亮的水泥路面、连廊小径、休闲广场,还有丰富多样的健身设施、规划完善的停车场、无死角的治安监控、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体……谁能看得出,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院里有院、违建突出、电线乱拉、出入逼仄、安全堪忧的老旧小区?
作为楼中楼、院中院的典型小区,“五四”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内有单位福利房、公租房、回迁房、商品房,共有36个单元410户1150人,由9个各自封闭的单位家属小院组成,居民融入感差。治理前,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间碎片化、交通拥堵、环境风貌差、住区狭窄、设施老化、服务滞后、经营无序,是新都主城区几十年来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缩影。
因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小区内消防通道被堵塞,曾因此出现过多起延误救援的警钟案例。拆除违建,重构邻里空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可是,说服群众拆违腾地、让出既得利益,并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出谋出力,并不是件轻松的事。2018年6月,“五四”小区成立党支部,小区46名党员开展入户走访、坝坝会、小区夜话等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热情,逐步摸清了小区乱象根源。尊重群众的意见,设立“微心愿”,改不改?怎么改?怎么建?怎么管?让群众“点菜”,政府接单。
通过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补偿不补偿,今后车怎么停?”等一个个问题逐一解决。党员汤磊第一个拆除了自家的杂物棚,还找到了其他违建的住户,讲法律、做工作,使得2000平方米违建和300米围墙得以拆除,分割10余年的9个小院终于成了一家,群众“失散”多年的又心聚在了一起。
围墙拆除后,安全怎么办?群众有顾虑。小区通过完善“社区民警+网格员+楼栋长”三级网格服务体系,安防管理由院落自治,变为小区共治,在小区内接入智慧社区智能管理系统,增设“雪亮工程”监控31处、智能道闸2处,家家户户装上了楼宇对讲,通过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刷开”单元门,远程遥控为到访客人开门,不仅逐渐打消了群众安全顾虑,1150名居民也由此过上了“智慧”生活。
有机更新强公服
让居民舒心
拆违并院让小区格局重塑,居民居住放心的同时,如何做到舒心?
我区以“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为导向,通过有效整合辖区资源,加快补齐公服“总量不足、利用效率低”等短板,让小区宜居度不断提升。
在“五四”小区旁,原区法院办公区域因搬迁闲置多年,不仅看上去不太美观,也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浪费。为有效利用闲置资源,社区将原法院办公区域改建成为8900平方米的“一站式、全天候”社区服务综合体,并利用机关第二儿园原址打造成3000平方米集休闲、娱乐和运动一体的居民广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活动空间,优化了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老旧小区焕发了新活力。基本实现居民“办事不出社区”,“休闲娱乐在家门”。
老旧小区居民主要以老年人居多,大多行动不便,社区通过打造“智慧医养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站”,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约定健康管理等服务,逐步扩展居家养老、突发处置、生活服务等智慧医养融合服务项目,让网络信息多跑路,让社区居民少跑路。同时联合社区老年大学,优化日间照料中心运行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复理疗、文体活动、个人照料等“菜单式”服务。
公服配套完善了,为进一步给社区赋能造血,2018年4月,社区成立社区服务公司——桂东海嘉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聘请小区居民从事保洁、门卫、巡逻等工作,既解决了小区困难户就业的问题,又降低了社区服务成本。同时,配置200平方米的闲置用房与社区停车场用于社区服务公司的经营,所得收益重点用于社区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社区营造等,提升了社区造血功能,推动了社区职能归位。
机制创新促共治
让居民同心
在我区的社区精神里,公众参与始终是其内核。只有实现共同治理,才是老旧小区更新能够顺利推进的“内生力量”。为此我区通过创新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努力探索推动老旧小区的治理模式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
居民们在活动区玩耍
社区志愿者马运荷,在社区“时间银行”开户后,只要有空便会“存储”两小时,社区以“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物、积分兑服务”的方式,成立互助平台“时间银行”,引导居民主动参与“门前三包”、环境治理等小区事务。这种将主动权交由居民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在“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社区还进一步创新服务领域,以新都“三香”文化为载体,开展一些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特色志愿服务和社区文化项目,志愿者参与其中,志愿服务同样可以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
72岁的老党员陶福元是社区书画社社长,他挨个院落打听,发掘出不少艺术能人。在他的影响下社区成立了书画社、舞蹈队等5支队伍,成员们全都成为社区活动带头人,带动社区居民捧回了一块又一块奖牌,居民参与热情“水涨船高”,凝聚力“水到渠成”。
同时社区以社区党委为主体,吸纳机关党组织和院校党支部等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机制,全面梳理小区问题,形成居民需求清单,建立项目认领平台,多方参与实现小区建设“同频共振、同心协力”。截至目前,已认领居民微景观及环境绿化培训、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区手工坊创业等项目10个。
积极开展“最美阳台”、“微治理”等活动,居民以家中废旧物品换取鲜花,既废物利用又让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培育了小区居民“向上向善向美”精神。
从“散沙”到群治,从政府“一头热”到全民动员,社区内各社会群体、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居民从原本不关心小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为小区建设贡献力量的“主人翁”,从共同治理中得到了更多获得感。
浏览量:4213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赖涛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