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村 释放土地红利 激发乡村活力
发布时间:2019-07-05 15:10:51
开栏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将共庆中国传奇。70年风雨兼程,70年漫漫求索,70年卓越辉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历史,描画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严治党的壮美时代画卷。
70年征程,困难有之,经验有之,探索有之。回顾70年奋斗史,我们传承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借鉴发展路上的先进成功经验,我们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路。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伟大时刻,本刊特别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题报道,去关注70年中新都农村、城市的深刻变化。一个个故事,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张张画面,展现出70年历程中的新都经验、新都故事、新都传奇、新都创举……敬请关注。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土地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年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位于清流镇西南,与彭州接壤的三尺村,是个经济落后、偏居一隅的小村庄。但就是这个小村庄,却是全区第一批土地改革的实践者。在农村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的变迁中,充分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变革和红利。
三尺村的农业变革历程,虽然是新中国成立70年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风云变化,革故鼎新,催育新生。
奔着万元户
蔬菜搭上铁路经济
70年代的三尺村,是清流镇少有的热闹地方。
1960年,作为宝成铁路支线的成汶铁路建成通车,在清流镇三尺村设四等站一座,主要用于人力和资源运输。铁路穿村而过,人来人往,在那个年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热闹归热闹,直到1978年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之前,成汶铁路之于三尺村,除了热闹外,什么也没带来。“空有铁路,赚不来钱。”今年55岁的三尺村13组组长侯启兰,在当时还只是10多岁的孩子。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改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包产到户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农业生产自主权,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自己说了算。”侯启兰说,奔着当“万元户”的梦想,包产到户的头几年,村里面就有人盖起了简易的蔬菜大棚,种上了番茄、辣椒还有茄子。
收获的蔬菜通过人扛肩挑,一箩筐一箩筐地搬上火车,再买上一张两毛钱的火车票,担到40多公里外的都江堰去贩卖。侯启兰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当时番茄亩产可达5000余斤,按一斤番茄三毛的价格,每亩番茄纯收入可达1000余元。”这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人越来越多。“80年代三尺村共有土地1600余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就达300余亩。”侯启兰说。那时村里到处都是蔬菜大棚,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弃传统大小春粮食种植,转而投奔更具市场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植种类也由番茄、茄子这类的传统蔬菜,变为西芹等新兴蔬菜。
守着成汶铁路这条经济长龙,包产到户后的十年间,三尺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村民干劲十足。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还办起了砖厂等村办企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解决了二十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进入90年代,成汶铁路进行功能调整,由过去的人货两运,改为单一货运。过去担着100多斤的箩筐乘火车卖菜的路子彻底断了。销路受阻,热闹的三尺村似乎一夜之间安静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邻县彭州蔬菜市场异军突起,且小有名气。靠着接壤的地理优势,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将一筐一筐的蔬菜就近销往了郫县。虽然价格较之都江堰便宜些许,但销路打开了,村民的日子又有了盼头。
修渠改地
下湿田变增产良田
到了200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席卷大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村民陆续进城务工,每月能赚一两千元,种地一年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种着没劲,荒着可惜。很多年轻人索性把地留给老人耕种或者白让给乡邻种,甚至干脆抛荒。
偏居一隅的三尺村也难以幸免。“村里99%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快赶得上种地一年。”侯启兰说,虽然2003年新都免除了农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少,但愿意种地的人依然很少。那时,全村种地人口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以上,都是些岁数大的人咬着牙坚持干,保证地不荒,收成好不好根本顾不上。“想种的人种不动,能种的人不想种。”侯启兰说。
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时任三尺村村主任的周维述也想了不少办法。第一,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作物质量。可是没有人愿意种,村里更没有精通农业的专家;第二,做强做大村办企业,让年轻人在村内就业。可是村办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缺少竞争力;第三,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村。可是三尺村地理位置偏僻,难以招商。勉强招来的骨粉厂等企业,一年租金也就1000元,对于偌大的村集体,可谓九牛一毛。
三个方法都行不通,怎么办?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周维述,觉得还得从土地中找办法。
作为传统农业发展区的清流镇,属于都江堰水系自流灌溉地,清白江大河穿境而过,地下水资源特别丰富,土地肥沃。处在清流镇东南的三尺村,更是支、斗、农、毛渠发达,但整体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年代久远,基本属于土质渠道,年久失修、淤泥垮塌严重,渗漏现象突出。这样就造成局部低洼农田排水能力减弱,地下水位逐渐抬高,从而造成村里土质粘性大,而且有不少的下湿田。一遇秋雨则田内积水,排不出去。
“下湿田是一种上干下湿的土地形态,这种田的好处就是适合种水稻,但坏处也同样明显,只适合种水稻。”周维述告诉记者,包产到户的过程中,村里通过水旱、肥瘦、远近搭配,顾及了土地公平,但也由此让村里每户村民,或多或少都受到下湿田的影响。下湿田在村民眼里就是“烂坝子”。
2004年,在区农业局的帮助下,三尺村对村内支、斗、农、毛渠进行了固化、修整、清淤,加大了排水能力,遏制了渗漏现象,使得下湿田底部的积水得已排出,百亩“下湿田”变成了增产良田。
结果出乎周维述的预料。原本以为解决了下湿田的问题,村里种地的人收入会因此增高,并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但结果并不如人愿。村民收入没增多少,年轻人还是不愿留在家里种地。眼看着村里的土地要撂荒,周维述大为着急。
制度改革
农村开辟新天地
转机出现在2008年。上一年三尺村和邻乡大柏村完成整村合并,集体经济得以壮大,耕地面积由过去的1600余亩,变为3400余亩。2008年,根据《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文件精神,我区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剥离出来,三尺村成为全区改革试点村。
“纯农业村,经济落后,偏居一隅。”当确权颁证、产权制度改革的消息传到村里,饶是见过不少风浪的周维述也和其他村民一样,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一周后,拿着皮尺等测量工具,三尺村22个村民小组共1320户村民的入户调查摸底正式启动,包田到户以来最大的清产核算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一个月后,全村每户的土地经过实测后被清晰地标注在图上,确认后由户主按上手印。
就是这一年,周维述和他村里的其他村民一道,拿到了“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周维述眼里,这本证书是他最珍贵的宝贝,也是他作为我区农地承包经营权首批持证农民的见证。除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同年领到的还有房屋所有权证,还有耕地保险卡。这些都成为村民最基本、最直接、最可靠的财产权利。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三尺村各类生产要素被激活。三尺村土地确权后,市场价值很快得到了体现。一个叫游平贵的村民,当年便承包了三十多亩土地,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随后承包土地亩数逐年增加。此后几年得益于村里早些年的“修渠改田”,前来流转土地的业主越来越多。
土地确权既解决了村民在务工的同时牵挂家中“一亩三分地”的困扰,又让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在广阔的农村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土地流转后,三尺村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了,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通过打工挣钱,两全其美。那些干不动农活的老人也有闲暇坐到一起聊聊天,打打牌,或者专心看娃,休闲养老。
还权赋能
农民变身新股东
摆脱了繁重的农活,三尺村村民获得了难得的惬意时光。
2011年周维述卸任三尺村村主任一职,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的接力棒交到了现任村主任钟大君手中。
学历更高、更年轻的钟大君,有知识,也有干劲。在她的带领下,村里3400余亩土地,除去村民保留用作自家口粮的土地,已流转了1500余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村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家庭农场、合作社成了看得见的“靠山”。
走进三尺村,满眼青翠,200余亩荷花飘香。700余亩蔬菜大棚内,各色蔬菜涨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孩童嬉闹,老人围坐聊天、下棋,悠闲的氛围让人眉头舒展心旷神怡。
荷花环绕的新居
但越流转钟大君心里就越犯嘀咕:传统流转,缺乏统一安排,常常是在一片水稻田中间夹杂着种蔬菜、大蒜,不好管理;土地流转,前期确实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让村民增收,但后期村民的收入增速正在放缓,收入结构也比较单一。
为了让村民当上真正的“跷脚老板”,让三尺村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2018年10月,115位三尺村村民代表全票通过了关于三尺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决定。合作社明确以土地入股,农民不仅可以拿到租金,每年合作社盈余的30%,还可以再一次进行分红。“股份制改革,就是要让农民真正坐享土地‘生金’。”钟大君说。
今年5月,三尺村获得了我区第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大大振奋了三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信心。有了登记证,村集体经济组织就可以办理公章刻制、开设银行账户、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更好地发挥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成员的作用。
虽然刚拿证,但钟大君已经对三尺村的发展做好了规划:引进大型业主,对三尺村进行整村规划,成片打造,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试水乡村旅游,让土地资源在流动中实现其应有价值,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浏览量:3791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赖涛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