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中的公交蝶变
发布时间:2019-08-16 10:56:07
城市公共交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个城市流动的文明载体。从拖着“黑尾巴”的柴油动力汽车到舒适环保的纯电动公交车,从一条公交线路包一条街到近百条线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从纸质月票到扫描支付,从蜂拥挤车到文明乘车,从公交出行到迈入地铁时代……一次次鲜活的变革,让新都公共交通与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清晨日暮,无论风霜雨雪,一辆辆公交车行驶在城市街头,“目睹”着城市的白天和黑夜,“聆听”着城市的喧闹和寂静,“感知”着城市的变化和发展。如果您初来新都,不妨坐一次公交,走近她,感受她夏日的清凉,冬日的温暖,春秋的惬意。
从咣咣作响冒黑烟
到无声高速纯电动
“从柴油车到天然气车,再到纯电动新能源车;从车厢内冬天冷、夏天热,到冬天有热气、夏天有空调……公交车不断升级换代,对驾驶员而言意味着驾驶车辆越来越轻巧省力,对乘客而言意味着越来越舒适。”说到公交车、公交线路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每天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车驾驶员李良友感受深刻。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李良友回忆,70年代的新都还没有公交车,凤凰牌自行车也还是小部分人的专属,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板板车、黄包车是新都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新都的旅客运输从1980年开始,那一年新都县汽车队与运输公司成立联合运输公司,在县城北门外新光路(现宝光大道北段附近)设立客车站,12辆黄河客车,轮班开行新都至成都、新都至新繁、清流和石板滩等地点的跨区线路,票价从4角到1元不等。手捏5毛钱,一头扎进客车,只听“滴”的一声长鸣,车轮转弯时的哗啦啦声响彻耳畔,帮助很多未能远足的人们打开了外面的世界。
由于当时公交车作为城市之间通勤的主要工具,客流量巨大。每年上半年的“春游”活动和下半年的“桂花会”是新都最早的客运高峰,客运流量较之平时增加3倍,日均运送旅客数可达千人。
“最早的公交车的车窗特别小,开起来咣里咣当的。”李良友从上世纪90年代就当上了客运司机,在新都一直开的是4路公交车。李良友回忆,老式的柴油客车,一开起来,问题也多,“车后都会拖着一条长长的‘黑尾巴’,而且柴油客车一般是前置发动机,不仅占用空间,而且发动机的噪音直接传入车内,乘坐体验很差。”李良友说,硕大的发动机罩是前置发动机客车的标志性元素,“大鼓包”的形象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一去二三里,故障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这是那个年代人们对老旧柴油客车的最大印象。直到几年后,天然气公交车开始跑上新都的大街小巷,才甩掉了曾经长长的黑尾巴。
让李良友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最早出现的空调车。2005年,新都开始引进空调客车,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前冬天驾驶员得穿着大衣,戴着帽子、手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夏天又很热,衣服总是被汗水浸湿,上班都要带两三套衣服来回换。有了空调车,冬暖夏凉,很舒适。”李良友说。
2018年,纯电动公交车正式亮相,新都公交车迎来无噪音、易操作、更节能的绿色环保时代。目前全区新能源公交车超过160余辆。从笨重冒黑烟的柴油客车,到现在能调节温度的纯电动空调车;从以前坐得人屁股疼的铁座椅到现在舒适的气垫减震座椅,公交车不断地更新换代,也是城市腾飞的标志之一。
早期的公交车
从路窄坑洼麦田多
到路宽平整高楼起
变化的不仅是公交车本身,还有公交线路和站点。
90年代初,新都县城内已开行了三条公交线路,大件路口至旭光厂,大件路口至桂湖公园,宝光寺至桂湖公园。穿过热闹的北街,驶入繁华的南街,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像血管一样,将这个城市联通了。
1998年,成立成都公交公司新都分公司,新都第一条规范的公交路线开通。由新都公交总站(位于现学院路西段)开往金荷大酒店(位于成绵高速路口),线路程总长约8公里,大约需要45分钟。随后新都城区先后开行公交线路6条,投放中型客车近50辆。也就是那个时候,公交车正式成为了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一员主力,1元钱一张的车票,帮助很多未能远足的人们打开了外面的世界。
至2005年,新都城区开行公交线路9条,投运客车70辆,总路程44公里,实行一元通票制。
“跑了15年的4路车,从钟楼一路开往五龙山,当时看向车窗外都是平平的房子和农田,如今高楼林立,回想起来真的是每一天新都都在变化!”作为4路公交车司机的李良友感慨道,4路车不仅承载了李良友的青春,也默默无闻地见证了新都城市发展的一步步蜕变。
从当公交司机起李良友就一直是4路公交车的驾驶员。据他回忆,4路车最初的始发站设在钟楼,终点站设在泥巴沱公园。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4路运行线路不断延伸,往南延伸到五龙山,往北延伸到鸿运大道。
事实上,不仅是4路这样的单条线路,整个城市的公交网络都在发生变化。
从仅有几条线路到地铁快线开通,20多年时间里,我区的公交系统,从单一不变升级为纷繁多样。公交车能够抵达的地方更多,人们到同一目的地能够选择的公交线路更多。时至2018年,我区已建成客运枢纽站一座,等级客运站5个。已有公交车近千辆、平均万人就拥有公交车10辆以上。公交线路已有近80条,公交运营里程上千公里,500米公交站点基本全覆盖。
公交线路和站点变化的背后,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的道路建好了,新的厂房和小区盖起来了,新的市场形成了,公交车的站点也随之增多了、线路也随之延伸了。可以说,城市建设推进到哪里,公交线路便延伸到哪里。”据李良友讲述,当年开着4路从大件路一直开到泥巴沱,一路上尘土飞扬,开一圈车下来,身上和脸上都是灰,如今新都发展突飞猛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路面干净整洁……说起城市变化,李良友滔滔不绝。
从进城赶场靠推车
到农村客运双第一
1980年,家住新繁镇太和村的村民张启明坐着父亲推着的鸡公车进城赶场。鸡公车在田埂路上一路颠簸,8岁的张启明盼望着这段并不舒适的路程能够快一点结束。
对于出行,村民们并没有太高的要求。那时候,运输工具以鸡公车、板车、机动三轮车为主。去一趟新都,大概要花上半天时间,而再远一点的成都,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农村居民从未去过。
新都的农村客运出现过两次第一。进入80年代,农民进城成为新风尚,新都镇及各场镇均出现面包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从事乡间客运,卖票大姐倚在车门边,鼓劲扯起喉咙吼道:“有座位~马上走!”座位倒是常有,但“马上走”就全靠坐满。只要人不挤满,司机绝对不会发车。由于争客拉客,无经营许可,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存在安全隐患。
90年代,为补充当时客运线路和运力的不足,解决农村人员的出行,在以运兴农、以运促农原则下,新都在全市开行新都至竹友乡的农村客运线路,标志着成都市第一条农村客运线路的诞生。成都市交通局将此经验作为客运发展新经验在全市推行。线路投放长安面包车为客运车辆,因车身涂黄漆,俗称“黄面的”。由于班次灵活,招手即停,上下方便,很受群众欢迎。那时只要坐上“黄面的”,从场镇到进城耍上两圈,就可以称得上时髦的事情了。
随后又开行了新都至柏水、河屯、高宁乡(现这几个乡分别划入斑竹园镇、新民镇和新繁镇)等多条乡村公交线路。至1999年底,全县运营的“黄面的”增至106辆,开行线路14条。
2000年,鉴于“黄面的”在乘客定额、车型、安全等方面,已经不适应客运要求和发展需要,对农村客运车辆进行了更新。至2004年年末,除三河至木兰尚有8辆营运的“黄面的”外,原有服务设施差、存在安全隐患的“黄面的”统一换成了19座的中巴车,且每10多分钟就发一班车,大大提高了农村公交的运力。
到2005年,农村客运线路已开行23条,总长413公里,营运车辆135台,289个村(社区)通上了公交车,占全区村(社区)总数的95%。斑竹园镇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各村部通公交车,市交委为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开通新都镇-新民镇-新繁镇-竹友-斑竹园镇-柏水-新都镇环形公交车,打破了公交对发对开的传统模式。
到2013年,小公交正式进入乡镇,5.5米长的迷你黄色车身在农村的大街小巷里穿行,编织在新都纵横的乡间村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当地百姓就业、购物、就医等,弥补了以前大公交车不能进小街小巷的缺憾,深得百姓的信赖。
城乡公交,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活动半径,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节奏,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也得以拉近。
从步行公交自行车
到双铁轿车满城跑
在新都的公交历史中,650不说绝后,也当得起空前。650路公交车,最早开通于2005年。前身是2004年开通的新都到成都的821路公交车,次年改番号为650路。虽然650路不是那时唯一一条到成都的公交线路,却是最快、最短到成都一环路的公交线路。途经35个站点,日均运送旅客25000人左右,全年运送旅客近千万人。
在650运行的这13年,数亿人在这趟车上刻下了“通勤”的印迹。从晨曦到夜幕,从生活到工作,从城市白领到高校学生,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九点,时间如记录者一般,颠倒流转,却又秩序井然……作为连接两地的纽带——650路公交车所经线路,曾被称为成都最拥挤的几条线路之一,它所承担的运载压力可谓任重道远。
2014年,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至此,从新都到成都的距离从两小时缩短为13分钟,让转车、换线成为了历史。成绵乐城际铁路作为西南地区首条城际铁路,它将新都与成都无缝串联,不仅填补了新都区无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空白,也更加丰富了群众的出行选择。
2018年12月,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期各车站正式开门迎客,主题列车“熊猫号”从成都医学院缓缓驶出,开往双流西站方向,这标志着新都正式迈入地铁时代。方便、流畅的超五星通勤体验,让新都人直呼“不摆了”,百万新都人由此打开新时代的通勤新方式。
从最普通的自行车到现在的私家车;从慢悠悠的绿皮车到飞驰的高铁;从地上公交到地铁;从出门拦车到手机叫车;从私家车到共享车……公共交通工具的变迁,超乎人们的想象。
“九十年代,公交车一开进站,上车乘客乌压压的人头攒动,有时候一站就拉满了,后面的站全靠挤了。”李良友说,公交车经历了几十年变迁,从城市交通运输的主力军到现在的辅助军,公交人“安全跑好每一班车”的心却一直未变。李良友表示,“以前没有地铁、高铁的时候,公交车是绝对主力的城市运输工具,这些年双铁的出现,公交车渐渐成为了它们的摆渡与接驳车,从心里讲还是挺失落的。”
日复一日行驶的公交车容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让李良友欣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乘客的素质水平也不断提升,文明乘车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车、路、人……滚滚车轮里的新都公交变迁,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足迹。
浏览量:4073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赖涛
编辑:邱远华 编审: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