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发展—升级 新都工业经济的三次“春天”(中)
发布时间:2019-08-30 10:56:33
打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都的记忆空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新都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奔腾在最前列的浪花。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新都工业经历了初创、发展、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国有企业的脉搏跳动,从一开始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民营经济应运而生。与其它区域一样,新都的繁荣富裕也离不开民营企业这一有力推手。新都人民以敢为人先、敢争天下的勇气和智慧,发展市场经济,创造了跨越发展的“新都成就”。
打入欧盟市场的新都龙虎钢窗
民营经济破冰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新都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从农村起步的。1978年——1985年,是新都民营经济发展的初期,称之为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新都乡镇企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步成长壮大的,并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早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新都县就作为全省最早进行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县之一,把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作为全县在本世纪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战略目标。各级各部门围绕这个目标安排自己的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商品经济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全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在方法上:走发展集体企业与家庭企业相结合、自力更生与横向联合相结合,“五个轮子”(乡、村、组、联户、专业户)一齐转的路子;在地域上,由封闭型向全方位开放型发展;在规模上,由分散小型向相对集中的骨干型企业集体发展;在行业上,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在速度上,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在所有制形式上,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在决策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根本改变了改革前新都农村只有少数作坊式企业的面貌,给农村经济增添了巨大活力。
新都县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努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79年以来乡村原有的五小企业、加工作坊、手工工艺、建筑能工巧匠,都开始向企业聚集,农村工业开始起步,当年的农村呈现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村一品,一村一格”发展家庭手工业(家庭作坊)的良好势头。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朝农村工业化上发展,朝乡镇企业发展。机械工业企业从1977年的327个企业,发展到1985年达到500多家。机械工业从过去的简单修理农业机具,逐步转向并形成轻型机械、基础件制造和整机生产为主的工业行业。化学和医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新都的乡镇企业形成了种类众多,纺织、缝紉、皮革、森林工业、造纸、文化用品、电力工业等,使新都县的乡镇企业形成企业众多,产品齐全,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产品被国家评为金、银、铜奖产品,有的产品被评为国际金、银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全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1985年,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和效益。从1983年起5年中,全县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资金,以年均49.6%的速度递增,每年平均以工补农的金额占乡镇工业利润的7%左右。1979~1985年间,按44万农业人口人均每年平增加收入307元。1985年农村储蓄年末余额达4484.9万元,比1978年的166.5万元增加25.94倍。
短短10多年,龙虎钢窗厂的负责人詹庆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
活跃的商品经济下的农村市场
开放引进
横向经济联合结硕果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和重大突破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新都将改革的力度放到了城市。
l984年开始,新都率先喊出了农村工业化的口号:新都县委提出背靠科研单位、背靠大型厂矿,背靠大专院校和引进设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项目的口号,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借力发展。短短几年时间,红光电子管厂、庆光电子管厂、飞机涡轮研究所等高科技的十厂一所和800多名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被引进了新都,使全县“一砖二瓦三榨油,四卖苦力坨坨肉”的乡镇企业第一次注入现代工业的活力。新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取得辉煌成绩:全县涌现出马超、西北等5个亿元村和四川新兴集团公司、四川龙虎门窗集团公司等2个亿元企业。四川新兴集团公司还被列为全国66家工业园区之一,公司总经理尹大荣荣获“中国乡镇企业功勋”称号;四川龙虎门窗集团公司总经理詹庆富、四川神农集团公司总经理马留文还分别被授予“全国优秀发明企业家”和“全国优秀星火明星企业家”称号,新都也被评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
1984年以来,新都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吸引外地企、事业单位到新都县来投资、办企业。1984年,县委及时制订了26号和31号文件,对来县搞联合的单位和科技人员采取优厚的政策,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随着乡镇企业多种形式横向联合的开展,县上及时总结交流了大丰、龙桥、桂湖、天元、龙虎等乡发展横向联合取得显著效果的典型经验,对发展乡镇企业的横向联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如距成都只有几公里的大丰乡,1985年就同成都有关单位签订了12项目的合同,引进资金263.5万元,设备165台(套)、人才138名。这些联办企业大部分当年投产,安排农村剩余劳力606人,新增产值723万元,创利润127.1万元,占乡村两级企业总利润的60%以上。
招商引资
奠定百强县工业基础
新都县立足近临成都市的优势,从1985年开始建立四川省第一个工业区,大规模地引进外地外资企业入区发展。1986年6月,为了扩大开放,发展地方经济,县政府成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的横向联合工作。8月县政府制定了《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中若干问题的决定》,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改革开放搞活县域经济,欢迎国际、国内的企业、个人到新都投资办企业。其中,召开成都市生产力扩散交易会,签订了100多个企业项横向联合协议,县委、县政府召开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的恳谈会,邀请成都等地100家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到县协商横向联合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新都县引进了三线军工企业十厂一所(旭光厂、893、779、268、长江起重机厂、821、624等),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专门到新都了解893厂的引资建设情况。时任兵器工业部部长也到268厂了解迁建投资情况。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在加快引进人才、引进企业、引进物资、引进资金上狠下功夫,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吸引了外地企业到新都投资、办企业。新都的开放引进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截至1997年,全县共引进外地项目78个,其中三资企业l5个,在已建成的项目中,已累计投入18.7亿元。新都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二波奠定了新都全国百强县的工业基础。
九十年代,新都对民营经济(注:当时叫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全面实施“以开放促发展”,引进了可口可乐等一批外资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口径的范围变化,2008年之前的民营经济,称之为非公有制企业,含个体、私营、三资企业,2008年后的统计口径,将非公有制企业改称为“民营企业”,包含个体、私营、三资企业中私人投资占比过半的企业。
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在新都区新繁镇、龙桥镇、大丰镇兴建起一批大大小小的家具作坊和工厂,这就是成都家具产业的前身。加上位于北向出川大通道,新都的物流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件路、川陕路等都挤满了南来北往的大货车。
浏览量:4004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宇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