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发展—升级 新都工业经济的三次“春天”
发布时间:2019-09-04 10:01:30
70年岁月足以见证新都工业巨变的历程。70年前的新都,从传统农业经济起步,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企业承包经营等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股份制改革、招商引资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出,不断进行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改革,留下了难忘的印迹。
以改革促发展。新都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提升、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等举措,完成了从“破旧作坊”到“智能厂房”,从“点状布局”到“集群集聚”,从“劳动密集”到“尖端科技”的巨大变革,工业经济一路飘红。
从“破旧作坊”到“智能厂房”
1982年,春夏之交。新都县饮料食品厂维修工刘国民正拿着扳手,对生产线进行他到厂后的第101次设备检修。一周一小坏,一月一大坏。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刘国民不知道他还要和这套破旧的灌装线斗争多久。
虽说新都县饮料食品厂已经是彼时县办企业中的饮品大拿,但灌装设备却是70年代重庆某校办工厂的淘汰机器,不但陈旧落后,生产效率低,而且不能保证灌装质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劲吹四年后的当下,饮料食品厂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尚不为人知,但每天守着老旧机器的刘国民却越来越觉得前路迷茫。
转机出现在1984年,年产1万吨饮料灌装线被成功地运回了厂内,新都县饮料食品厂也是当时全县所有工厂里第一个引进德国成套设备的企业。新设备的安装调试,让刘国民不得不废寝忘食,拼命的原因很简单,老生产线注定淘汰,新灌装线能否成功生产,决定着工厂命运。
一子落全盘活。德国灌装线安装完成的7年里,新都县饮料食品厂先是与成都市啤酒厂进行经济横向联合,引进先进啤酒生产技术,后与北京双合盛啤酒厂联营分厂联合,注册新都啤酒厂,生产国宴名酒——五星啤酒。1万吨灌装线意味着什么?80年代初,四川全省啤酒生产量仅为1.8万吨。经过连年技术改造,至1995年,新都啤酒厂已发展为成都工业百强和四川省轻工业“最大经济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双百强企业。
而后,新都啤酒厂兼并成都啤酒厂组建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铸造了著名的“绿叶”啤酒品牌。到1999年,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与蓝剑饮品集团实行强强联合,成立华润蓝剑(成都)啤酒有限公司。如今华润蓝剑已经变为华润雪花,生产线早已从万吨迈入百万吨,辐射整个西南,旗下“雪花啤酒”更是全国驰名。
同样是饮品行业,同样是1999年,全球饮料领军者——可口可乐将四川的第一条生产线建在了新都,从仅生产可口可乐、雪碧、芬达三个品牌十来种产品,到如今10余条生产线,可为全西南消费者提供包括汽水、果汁、水、茶、咖啡、功能性饮料、奶制品等共150余种的全系列产品。今年7月全新汽水生产线开建,每小时生产54000瓶汽水,每一秒生产1.5瓶汽水,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生产技术。20年来可口可乐在我区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
作为新都传统优势产业的家具产业,一直给人以作坊式印象。然而在家具产业园内,帝标家居的沙发生产车间,3条定制化的智能生产线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私人订制”。以往的沙发也许看上去“千篇一律”,但有了智能生产线,传统的沙发逐渐变得“个性化”十足。传统家具企业不仅寻求技术革新,也在探寻“互联网+”创新方式。金虎家具使用网络平台,导入3D建模,能够让客户通过线上体验到实体家居馆的真实感受。
从新都家具园区的改变,已经可以看出智能智造方面,传统企业正在向品质艺术、环保生活等方式转变。这只是近年来我区推动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新都制造”奔向“新都智造”,全面打造新都工业产业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一批批传统企业纷纷“借船出海”,借力发力,已从原来的手工设计发展到电脑设计,以纯手工制作到自动流水作业。机械制造、物流、食品、医药等传统重点行业领域,同样正在释放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
中国中车入驻,新都工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从“点状布局”到“集群集聚”
1992年春,新都县龙虎镇永兴村的一大片农田上,农民们忙着收割刚成熟的小麦、油菜,住户们忙着搬家、拆房。紧接着,大货车拉来红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大批的建筑工人和工程机具进场,拉开了大施工的架势。
在新都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上,1992年注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新都县成立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同年设立工业区管委会,正式启动卫星城工业区建设。新都工业借此迎来了发展定位上的重大调整与变化,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拐点”。
就在这一年,从繁华的广元到新都,整天的颠簸让刚刚毕业的黄必光略感疲惫,作为刚刚毕业分配到旭光电子管厂的新员工,前路充满着未知与挑战。几乎同时,在新军街外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刚满26岁的王义光正在崭新的厂房中绘制飞机发动机的图纸,年轻、踏实肯干……是这一代人共有的关键词。
在旭光电子管厂、庆光电子管厂、飞机涡轮研究所等高科技的十厂一所和800多名各色专业技术人才被引进到新都之前,没有人想过新都工业敢剑指千亿。
虽然在这之前,新都的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做得有声有色。数据显示,1984年,新都工业总产值仅2031万元。到1993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3885万元,实现利润2253万元,提升了整整12倍。工业总产值连续6年名列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二名,实现利润连续10年名列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名。
产业集聚,因聚而变,因变而强。过去新都各个乡镇也都规划并建设了自己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但工业数量和质量还是相形见绌。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建立之前,新都工业企业数量不过寥寥数百,工业总产值不过两亿多元。卫星城工业区建立之后,先是企业退城入园,而后引进成都东郊工业外迁企业,兴办引进“三资”企业。至2005年,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到1558户,工业总产值增长到200多亿元。数据背后,一个以爬坡攀高的姿态和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新都工业昂首而来。
实践证明,新都卫星城工业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带动全县的工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的形成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至2005年,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建设的12年,成片的厂房林立如春笋,车水马龙,机声隆隆。12年前,还是阡陌交错、芳草萋萋的田野;12年后,新都老城区的企业全部退城入园,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陆续入驻,使工业集中区实现了从阡陌交通到车水马龙,再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华丽转身,一座集现代工业、绿色工业于一体的高端产业聚集区正在崛起。
如今,新都工业园区、家具产业园区、新都国际商贸智慧物流产业功能区等一张张产业园区名片正清晰呈现,千亿级工业产业航母,西部最大的物流公路港、西部翘楚的家具制造基地……强劲的发展优势尤为凸显。辖区内还拥有科研院所与高校10余家,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科研与创新实力雄厚。以各类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新都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从“劳动密集”到“尖端科技”
若是5年前摊开中国地图,您可能不会注意到新都区的石板滩镇。当年,低山浅丘交错,无论做产业还是建城市,都不是首选。当中车落户石板滩之前,谁也不曾想到,偏居一隅的褐红色丘陵土地上,能建起让全省侧目的轨道交通新城。
2014年中车新都项目铲下第一铲土,动工开建;2年内,首列“成都造”地铁A型铝合金车辆下线;5年后,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上下游配套企业基本齐全;城轨列车的制造速度达到3天一列地铁车辆整车下线节奏……一个剑指千亿、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新都已具雏形。轨道交通作为新都最新的主导产业之一,将成为引领我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成为“新都智造”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字名片”。
将时间回拨到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天府平原这座千年小城。新都,与全国众多城市一样,追逐着工业强县之梦。“村村冒烟、家家作坊”成为特殊时期的一个现象,一种时尚。伴随着开放搞活、承包经营、企业管理、技术进步的深化,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勃然兴起。
80年代以前,新都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初加工水泥、机砖生产、塑料制品、农具、钢门窗等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直到90年代,一批通过横向联合引进的工业项目和三线调迁企业陆续建成投产,一些传统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才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都工业输出了全国驰名的高质量电子管,制作出了全省最为精致的羽绒服,甚至做出了引领全国标准的道路水泥。
此后,新都不断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通过招商择优筛选,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到新都落户;充分发挥技改贴息,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企业。策应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化工厂率先启动“新都第一爆”,炸掉冒着浓烟的化工烟囱;县水泥厂推倒落后的立窑,宣告环保节能技改的铮铮豪言……
科技的创新引领了产业升级。至2005年,新都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2517个,获国家部委优质工业产品16项、获省优质工业产品20项,获市优质工业产品71项,拥有省名牌工业产品21项。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支柱产业。
如今,新都的工业基调,早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从传统工业向千亿级的“高大上”发展。
具有传统优势的物流产业,也在实现脱胎换骨。国际公路港电子商务交易额破百亿元。京东亚洲一号新都物流园初见雏形,建西南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小时快件送达大成都范围。新都千亿物流产业的梦想,正越来越近。
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白色厂房依次排开,一条试验铁路贯穿整个厂区。成都地铁7号线列车,就在这里制造生产。未来成都的城际动车、城轨地铁等新制式车辆本地化制造均要在此进行。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再到高质量发展……成都地铁“新都造”从梦想变为现实。还有智能家具厚积薄发、航空动力蓄势启航,强大的产业基础,为新都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工业地刺激之下,新都经济实力发生了多大变化?从这份榜单中,我们可以读出其中蕴含的力量。
2018年,《人民日报》发布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报告上,新都区上榜五次——“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数据显示,2018年新都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522元,分别比全省、全市平均收入高10306元、1394元,增速居成都中心城区首位。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但以工业立区的新都,任何经济指标的上升和工业经济或多或少又有些许关联。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浏览量:3997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赖涛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