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新业态 推动新都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9-09-06 09:55:29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动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压舱石”和“新引擎”的关键基础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改革沧桑,香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富足,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70年风雨铸就辉煌,消费品市场规模由小变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消费品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不断提速的消费升级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70年砥砺奋进
消费市场从小到大
新中国成立后几年,就开始实行粮票制了,粮票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第二货币,吃穿全靠粮票,而且又定额限制,哪有什么消费概念啊?”现年79岁的张华福回忆说,“当时,家里一共7口人,一个人一月能领到20多斤粮票,吃肉得赶上年节时。”
1955年,新中国粮票正式发行,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各种各样的“票证时代”。粮票以其特殊身份登上了中国经济的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粮票成为城镇居民填饱肚子的一份特殊通行证,无数中国百姓的生活从此改变。“民以食为天”,在实行粮票制度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粮票几乎寸步难行。直到1993年,国家粮油价格放开,走过38年历程的粮票,终于“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才是好时候,我家孙娃子些,想吃啥子就能买到啥子,国外的美食都能买到。”张华福感叹地说,“现在卖东西的店铺也到处都是,人人都是消费者。”
不同于城镇,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农民的买与卖。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商品供应告别了凭证、凭票供应时代,社会商品日益丰富,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生活资料类商品由短缺匮乏、种类单一向供给充裕、品种繁多转变,居民消费由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为国内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需求强劲,购销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如今市场商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吃、穿、用商品一应俱全,物资充裕,市场购销活跃,促进了全市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
如今,消费品市场发展越来越快。目前,在我区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就有新城市广场、懿润百货、海伦国际、七一国际广场4家。据统计,2018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亿元,增长11%;今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6亿元,同比增长10.9%。消费已成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堪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消费推动城市发展
70年披荆斩棘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商品消费主要以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主。70年披荆斩棘,居民消费已经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等一系列转变。2018年,我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6.6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5亿元,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30亿元。
“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70年来,百姓物质日益丰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再到如今,人们的衣着早已不再颜色单调,样式单一。服饰的每一次变化,也代表着我区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
生于解放前、今年快80岁的市民刘友寿说:“新中国成立,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那是大日子啊!我们家兄弟姐妹大部分衣服都有补丁,混着穿。我父亲有一件青色(黑色)的中山装,我好像是十多岁吧,会悄悄拿来穿着,穿上特自豪那种!”那个年代,如果一个人能够穿上一件中山装或者列宁装,绝对是大伙儿羡慕的对象。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有一个流行说法:“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军装、解放鞋、雷锋帽成为当时的标志。无论男女,蓝、灰、绿为主色调,款式偏宽松肥大。军装更是风靡一时,拥有一套军装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梦想。刘友寿回忆:“那时,我要是有一个雷锋帽、解放鞋,用你们年轻人的话来说,就要得意半天!”时至今日,解放鞋在大多数农村还是很受欢迎。尤其是老一辈人,外出劳作,穿一双价格便宜又结实的解放鞋,实用得很。据老一辈讲述,那时在供销社买一双水陆通用的解放鞋需要5—10元钱。现如今,大多数解放鞋也都在30元以下,很多只要十几元。“我们那个时候,大多还是注重衣服的质量,耐穿是个很重要的选购标准。”刘友寿感叹当下的够衣标准时说,“此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除了注重款式和舒适度外,对品牌也很关注,很多牌子还是我们听都没听过的品牌。”
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逐渐转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旅游日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周边游、短途游深受欢迎,亲子游、出国游学等备受人们青睐。
在一家教育机构做历史老师的刘丹是自助游爱好者,通过旅游结识了很多朋友。说起当下的旅游消费方式,她侃侃而谈:“各种旅行方式给人的体验不同,有人喜欢直奔目的地的景点,有人相对随意些,喜欢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氛围。前者跟团游最省劲儿,后者适合自助游,相比较过去,旅游信息的前期收集和路线规划也方便多了。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出行,都能找到很多机构提供便捷服务。”
据统计,201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522万人次,同比增长17.51%,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18.53%;2018年,旅游总收入36亿元,增长11.9%。“花香果居”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香迪红馆、尖锋旱雪等4场所成功创建“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
不断提速的消费升级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70年接续奋斗
消费市场业态增多
从一家家小店到一个个商业综合体,不仅反映了新都商贸业的蓬勃发展,更折射了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今年76岁的市民廖新民的记忆,去看看香城大地上这些年发生的巨变。
在廖新民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安居乐业,商贸业百废待兴,迅速恢复发展。他们家就住在供销社旁边,商品小到针线,大到缝纫机等“大件”,应有尽有,满足了百姓基本生活需要。
廖新民说,当时,土特产、饭店、糕点、绸缎、药材等“老字号”店铺也有不少,最常见、最热闹的是流动摊贩,他们是没有店的,每天挎篮挑担穿梭在城区的各个小街,蔬菜、鸡蛋等售卖十分“走俏”。
1943年出生的廖新民,当时也就10岁左右,时常跟着姑婆挎着一篮子鸡蛋,“鸡蛋要哇,鸡蛋要哇……”的叫卖声仍记忆犹新。此后的一段时间,在公有化、集体化的改造下,一些“老字号”经过公私合营改造后,变成了国字号。
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乍响,个体工商户应运而生,一家家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廖新民说,新都属于“小家碧玉”型,范围不大,但条条街道都有店铺、作坊,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后来,廖新民在水泥厂下岗后,利用自己的技术,开了一家模具加工的商店,也当了回“纳税人”,很快便赚得“第一桶金”,经营慢慢走上正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大型综合性的零售商场开始出现,供应商品货源充沛。“个体户比较单一,要么吃食店、要么百货店、要么糖果店,而综合性的商场,采购渠道更广了,商品更齐全了,选择更多了,买东西更方便了。”廖新民说。
进入千禧年,随着商贸流通企业迅速发展,香城多样化的业态形式如雨后春笋涌现,零售业的经营业态和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其中,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会员店、购物中心、家居建材商店以及厂家直销中心、网店等应有尽有,各种新兴业态的数量已占零售业的80%以上,极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商品市场增添了活力。
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功能,相应地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数量逐年增加,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商业综合体等新模式日益成为消费领域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华灯初上,每座城市综合体内都人流穿梭,去城市综合体逛街、吃饭、看电影、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这些时尚的商业面孔,以其超强的聚客和吸金效应,将众多业态集聚在一起,凭借“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和多元化消费体验,迅速成为市民的“城市会客厅”。今年8月25日刚开门纳客的七一国际广场是集吃、喝、玩、乐、亲子、购物、酒店、办公、居住等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45万平方米的面积即将成为我区的商业旗舰地标 。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国内市场的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未来消费仍将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真是——
小店小铺沿街开,超市商都迎客来;
购物模式变化快,消费升级新业态。
浏览量:3777
来源:新都融媒体中心 记者:黄静
编辑:邱远华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