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花木兰”真实事迹比民歌和电影还精彩
发布时间:2019-11-13 10:12:14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耳熟能详,美国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以及国产关于花木兰的电影、电视剧更是家喻户晓。可是南北朝的木兰在历史中并无佐证,四川作协会员、新都作家范华银用22年时间,从史书中寻找线索,并根据其活动轨迹,将韩娥这个历史上真实的新都“花木兰”挖掘出来,著成44万字的历史小说《蜀中木兰·韩娥传奇》。近日,这本小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描述的韩娥传奇故事比花木兰更为精彩和跌宕起伏。
新都木兰寺木兰苗
从军七载 忠孝节义的女英雄
《蜀中木兰·韩娥传奇》是一部以元末明初蜀中女子韩娥改扮男装,几经辗转,投身明玉珍大夏国军队,参与抗击元朝统治的传奇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作品以今人视角,取章回体小说体裁来演绎古代巾帼英雄的一生传奇。
据作者范华银介绍,《明史》等史籍中记载的生活在元明之际与“木兰”经历极为相似的孤女韩娥,出生在四川阆中市。在叔父培养下,她孝心纯笃,武功精进。时值元末,战乱四起,为免遭被辱,叔父让她女扮男装并改名韩关保。后来被青巾军掳掠到军中当马夫,后红巾军攻打四川时,参加红巾军,战功卓著,官至将军。身份败露后,不慕荣华,不要大夏国皇帝赏赐,退役新都,嫁给同军的新都人马复宗;孝敬长辈;后红巾军最强大的一支朱元璋部队建立明朝,发动统一全国的战役,韩娥为和平奔走,劝说大夏国的军队和其他反抗的地方武装归顺朱元璋,让国家得以统一;大夏国和明朝政权都先后给予韩娥表彰;韩娥后在娘家阆中去世,她的后人在她的娘家所在地建起了家庙——木兰祠,后改为木兰寺。
范华银告诉记者,1998年他调入新都县政协,主管文史工作。当在木兰镇了解到当地有一个木兰式的女英雄韩娥的事迹后,于是开始收集民间资料传说,查阅历史文献。一场大病之后,仍然不改初衷,自己又继续广泛搜集民间传说,查阅了数十种文献资料,并多次到木兰山考察历史遗迹。2015年自己又两次深入阆中市木兰镇,向当地居民和地方史专家了解有关韩娥的事迹。我区和阆中市两地对发掘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名人韩娥的工作十分重视,两地都有一些研究成果。区政协组织了木兰文化专题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阆中市政协、中共阆中市委宣传部,中共新都区委统战部、宣传部对蜀中木兰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也十分重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范华银
专家评价 弥补明史研究空缺
《蜀中木兰·韩娥传奇》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元史研究专家陈世松的热情支持和帮助,陈先生细心审读了本书,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时还提供了部分相关史料,又热情为本书作序。
据陈世松介绍,韩娥在明代不仅以“韩贞女”扬名于世,而且还有人将其比作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如明嘉靖甲辰(1544年)进士陈士元,在其《名疑》一书中引《余冬序录》云:“国初,保宁韩贞女,伪为男子服,从军征云南,可比古之木兰。”(参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韩娥的花木兰形象流传至今,起码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其中作者将原本只有一百多字的历史人物故事,演绎为对大夏国历史风云和巾帼英雄传奇人生的宏大叙事,其中对大夏国当时的时代描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的空缺。
“木兰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孕育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端于汉代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源远流长;形成于北朝乐府中的《木兰辞》,成功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刚毅勇敢的女英雄形象;隋朝诏命在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北部以木兰山为中心恢复木兰县建制,唐初统治者追敕木兰将军“忠孝勇节”谥号。随着儒、释、道的传播和发展,木兰成为广大民众四时祭祀的偶像,为木兰将军建祠建庙建牌坊的地方遍及全国各地(如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安徽亳州、山东任城和湖北黄陂木兰山等)。在元明易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韩娥,是四川版的木兰式的巾帼女英雄,她的动人故事流传于巴蜀大地,至今仍活在阆中和新都两地民众的心中。木兰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热爱家园,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充满了正能量,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值得大力继承和发扬。
搭起桥梁 新都阆中结缘扩大影响
阆中市木兰镇是韩娥的出生地,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是韩娥的居住地。两地木兰镇的名字来源均源于韩娥这个历史人物。在新都,有木兰庙和庙会,在阆中,有孝女坟、木兰庙和木兰祠。2000年4月,中国邮政在韩娥故乡举行首发《木兰诗全图》纪念版。2015年11月6日,韩娥的出生地阆中市木兰镇人民政府和韩娥居住地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人民政府,第一次在历史文化名城阆中认亲,缔结为友好乡镇。
蜀中木兰文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都开办木兰庙会以来,先进的中原工业、农业技术和各种商品以及各种工农商学信息不断被带进新都,再通过木兰山这个中转站传向西、南、北各地州县,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中原、东部地区先进的养猪、养蚕、纺纱、织布、缝衣和建筑技术的传入,大大促进了新都以及周边州县经济的发展。通过木兰庙会,新都发展了盛极一时的烟叶产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由广东商人兴办于宜昌的茂大卷叶烟制造所慕名来新都参加木兰庙会,大量收购优质的新都叶烟。后经川陕总督岳钟琪赴京述职期间的推广,雍正皇帝下旨令新都每年进贡叶烟。从此,新都督桥河柳叶烟成为贡烟,名噪京华,享誉全国。20世纪60年代后,新都每年上调北京优质叶烟三百担,是特制雪茄烟的重要原料。
全县最大历史种植面积达到二万余亩,到1989年仍有烟田14887亩。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纪念蜀中木兰韩娥的木兰庙会,给新都带来了199年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原和西南各省市199年的文化经济交流。这种影响和交流还在继续传下去。
此外,《蜀中木兰韩娥传奇》的出版,大力推进了韩娥派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极大提升了木兰庙会的影响力。2018 年,木兰镇制定了二月二木兰庙会保护五年规划。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挖掘木兰庙会民俗活动,举行木兰庙会与民俗高端论坛,出版有关图书。积极筹备摄制电视剧(电影)《蜀中木兰韩娥传奇》,快速提升木兰庙会在世界的影响力。组织本地民间艺人成为相对稳定的民俗表演队伍,逐步使游乐项目再现原生态,保持和增强种子及物资交流的地方特色。做好会场整治方案,以保证二月二木兰庙会盛况能长久延续下去。同时,积极争取将此项目申报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正式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护。
为此,当地政府和民间都在不断努力,期盼早日申报各级非遗成功。同时,木兰镇党委政府拟举全镇之力,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演艺活动,打造西南第一庙会和木兰文化武术之乡。
浏览量:2025
来源:新都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宇
编辑: 责编:黄杨敏




0条评论